分享到:

新干县界埠利农商洲枳壳苗木基地优质枳壳苗,中花吴茱萸苗,单叶蔓荆子苗,黄栀子苗,覆盆子苗,黄精苗,脐橙苗,粉防己苗,油茶苗等各种小

联系资料

新干县界埠利农商洲枳壳苗木基地
所在地区:
江西省 吉安市
公司主页:
暂无
电话号码:
0796*******
传真号码:
暂无
联 系 人:
李友春
移动电话:
1837*******
电子邮箱:
暂无

现今科学为油茶产业撑起一片天

发布于 2019年04月26日

[摘要]现今科学为油茶产业撑起一片天,种植油茶是现在很多种植人员喜欢的,如今现在很多人会利用科技来进行种植油茶,现在就让吉安油茶苗基地来告诉大家吧!

现今科学为油茶产业撑起一片天,种植油茶是现在很多种植人员喜欢的,如今现在很多人会利用科技来进行种植油茶,现在就让来告诉大家吧!

吉安油茶苗基地

一、攻坚克难,炼出油茶高品质
全球油脂消费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脂资源,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木本油料。我国有木本油料树种200多种,其中含油量在40%以上的有150多种,油茶、核桃、油橄榄等木本油料油脂是我国传统的优质健康食用植物油,其产量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生产量的10%。
国家已将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为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、优化国民食用油结构、提高国民膳食水平、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。“所以,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。”亚林所研究员、木本油料团队首席专家姚小华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表示。
为了摸清油茶“家底”,亚林所油茶科研团队辗转于各个林间山头开展全国油茶普查,弄清楚我国油茶资源分布情况,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搜集和后续创新利用等研究。
最终,团队在浙江、江西、云南、湖北等地建立了1100亩种质基因库,收集油茶种质2505份、油用物种68个,首次完成国内油茶全区域遗传资源调查标准制定、数据库建立及遗传资源编录。
有了资源“宝库”,从中优选出油茶品种,再培育油茶良种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。
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姚小华带领的油茶科研队伍不断壮大,研究范围更广,涉及良种、栽培与加工利用,基本覆盖油茶全产业链,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,联合全国油茶科研力量,在油茶杂交种质创新、分子辅助育种、高产新品种区试筛选、加工利用等方面,开展了集成性创新。
由他们选育出的油茶高产新品种良种和优良无性系有49个。据介绍,新品种油茶的鲜果出油率从5%提高到6.4%,炭疽病感染率从14.0%~38.1%降低到3%以下,特别是产量规模应用稳定在亩产油30~40公斤,小面积典型示范林达到60公斤以上。他们还选育了一大批杂交良种与无性系,其中主导首次创育的杂交“油茶亚林ZJ01号”“油茶亚林ZJ02号”“油茶亚林ZJ03号”“油茶亚林ZJ04号”通过良种审定并在主产区区试或应用。新品种不但抗病力强,而且适应性广,大面积示范林亩产油量为当前实生林分的10倍以上,比无性系良种也有了很大提高。
“将育种工作从选择育种推向杂交育种为主导,提升了我国油茶良种选育水平,有利于油茶产业未来发展阶段从源头提质增效。”姚小华说。
“此外,值得一提的还有我们早期选育的‘长林系列’品种,经过科学试验和生产性栽培试验,以及新一轮种下筛选淘汰,我们发现经过筛选的这个系列的品种更加高产、稳产,目前已经覆盖了我国14个省市区。”姚小华介绍。
二、创新技术,引领产业新发展
有了良种,缺乏科学配套的栽培技术,依然不利于产量提升与稳定。我国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丰富,但应用技术相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,集约化不完善,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欠缺,以及粗放管理等问题困扰着产业发展。
对于农民来说,过去栽种油茶都是“跟着感觉走”,产量低,而且费时费力,急需找到一条科学、高效的路子。
“针对不同种植区域、不同气候条件,我们从品种配置、种植密度、水肥管理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科研攻关,并获得不错的进展,初步建立了油茶丰产培育技术体系。”姚小华介绍。
该团队创新研发种和无性系配比、规模化育苗技术为核心的油茶新品种栽培技术,提出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模式与技术。其首创形成的丰产培育技术体系是油茶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,研发良种和技术体系已在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湖北、贵州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,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此外,茶油加工及其副产物利用技术也是一大亮点。实际上,油茶有很多“废弃物”,60%是被丢弃的,如何变废为宝?
他们开发了茶油高得率压榨技术和脱壳冷榨技术,茶油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达90%以上。建成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区120个,平均单产提高30%以上,全产业增产增效,有效提升了木本油料产业经营技术水平和产业效益。
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,高产优质油茶不断绽放着光芒,这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见证。2008年,姚小华主持研发完成的成果《油茶高产品种选育与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之后,又连续获得油茶方面6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,技术内容涉及种质资源与良种种苗、高效培育技术及产品质量与高效加工技术等。
经过多年发展,以油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,已发展为集基础研究、良种、培育、病虫防控、加工利用等于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,挂靠其中的国家油茶科学中心、产业技术协作组、原国家创新战略联盟、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中心及覆盖全产区的种质资源保存基地、支撑的良种基地及先进生产示范线,同时承担科技创新、学术与信息交流、科技推广服务等功能。
三、推广指导,让成果遍地开花
目前,我国油茶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产业链不断延伸,成为我国重要油料作物之一。
在新时期的油茶振兴工作中,亚林所油茶科研团队的足迹遍布全国主产区的油茶林和油茶企业,围绕主产区的需求,开展以高产示范为主的推广。
其中,引以为傲的“长林系列”品种已经在长江流域、北亚热带、南部产区、西南山地进一步精选定位,形成代表最先进的品种组合化配置生产,推广本单位独家研发的芽苗砧育苗技术覆盖全区域,近十年超过50亿株,技术指导优良品种推广和低产林改造600多万亩。
姚小华团队长期在南方经济林产区进行技术指导、组织或参与技术培训,科技推广服务涉及亚热带主要区域,包括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重庆、陕西、海南等16个省市区。
近十年来,为应对油茶等经济林产业发展需要,他率领的科研团队组织或参加各类油茶等经济林科技培训活动200多场次,人员约20000人。为推动油茶等木本油料生产力水平提升、服务三农、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是团队一直以来的坚持,他们为油茶种植区因地制宜出对策,“对症下药”解难题,使各地油茶的经营管理从“粗放”转向“精细”,茶油品质从“低端”走向“高端”。
望着脚下那片葱茏之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,姚小华欣慰之余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“我们还要继续勇攀科技高峰,为保驾护航,为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保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