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,自2016年起,知识付费便开始迅猛发展,一些与知识付费有关的法律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注意。
答非所问是否违约
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发布的《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》提到,知识付费的形成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普及,更是源自用户消费观念转移、消费习惯急速发生变化的结果;用户对于“内容”和“知识”的付费意愿和消费观正在发生转变,从不愿付费变得对于显著高质量、服务更好的类似产品愿意付费。
不过,在消费者更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时,如何定价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第一个问题。
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,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,有的消费者可能花了几千元向某个知名人物提问题,结果对方回答“不清楚”。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?如果提问者觉得回答名不副实,这实际上表明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合同没有得到履行,提问者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维权。还有一种情况,回答者确实回答了提问者的内容,但是提问者认为不够全面,这属于消费体验的问题。消费体验并没有确定的标准,知识付费平台事先也没有办法对每一名回答者进行详细考核。回答者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服务,服务的标准一般都不好明确,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也无法事先准确约定。从法律上来说,这种情况不好说是违约。
“如果提问者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,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看当初回答者是怎么承诺的。如果回答者没有做出相应承诺,提问者也不能做单方面解读。有的大V做一个讲座,之前听上去内容较多,但实际上没什么干货,这种情况确实有。人们为什么肯为知识去掏钱,就是因为想花钱得到免费得不到的东西,因此会有很多期待。但有些知识付费噱头很大,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,甚至费用畸高。这是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。”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。
郑宁建议,可以像淘宝一样,设置用户评价机制,如果知识付费产品评价过低,会影响到未来的销售。
赵占领认为,这需要知识付费平台对回答者设立一定的门槛,对其服务能力进行审核。尽管无法建立详细的标准,但是可以建立基本的标准。另外,如果提问者对于回答不满意,平台应该建立一种机制,让提问者和回答者双方可以沟通、调解。
知识产权如何保护
在知识付费产品中,知识产权保护是回避不了的问题。
“知识付费要防止别人侵权,比如有人听完课之后把讲课内容拿出去赚钱。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人提供的知识付费内容来自于别人,这也构成了侵权。知识付费平台最好在上线之前就和内容提供者签订协议,确保相关内容不侵犯知识产权。否则,平台就可能承担连带责任,因为没有尽到审查义务。权利人要增强版权保护意识,采取诸如投诉、举报、诉讼等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。知识付费平台也要健全版权保护机制。”郑宁说。
赵占领认为,知识付费之所以牵涉版权问题比较多,是因为有些回答是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来,复制、传播相对比较容易。如果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,侵权就会变得很容易。此外,这些内容的量通常不大,对于被侵权者来说,维权成本较高,并不划算,这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是不利的。为了解决好知识付费的版权问题,需要更多通过技术手段。换言之,知识付费这种模式需要不断在技术和产品模式设计上进行创新。
据赵占领介绍,有的App是这样做的:付钱之后开始回答,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,其他人可以选择收听,但是同样需要付费,只不过费用相对较低。提问者和回答者都可以享受收益。对于一些热门回答者来说,尽管收费比较高,但是收听的人也很多,提问者并不吃亏。在这种模式下,知识产权侵权就会少一些。
不良内容怎样监管
目前,知识付费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新的风口。
“未来知识付费的内容还会进一步细分。知识付费主要还是满足年轻人群体,他们有付费的能力也有付费的意愿,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愿意付费,比如专业技术和管理等领域是比较受欢迎的领域。”郑宁说,监管部门对于知识付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虚假宣传、不正当竞争、侵权等问题可以介入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帮助知识付费平台的发展。
在用户日益增多的今天,知识付费平台应该如何对待一些不良内容?
“知识付费要防范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,不能涉黄涉暴。知识付费平台要及时下架、删除涉黄涉暴内容,在这方面可以强化信用惩戒。”郑宁说。
“对于一些不好的内容,知识付费平台需要采取一些手段,包括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审查,以便及时处理平台上存在的不良内容。知识付费未来的发展需要平台更多参与,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,还是对内容进行把关,都需要知识付费平台做更多的工作。”赵占领说。
来源:法制日报——法制网